查看原文
其他

太难了!青春期的儿子总怼我,直到我知道了这几个青春期的秘密

丽莎·达穆尔 童书妈妈三川玲
2024-10-16
青春期孩子情绪健康不是指一直感觉良好,而是······

写在前面:
 
大家好,我是小羊,家有11岁的青春期前期男娃一枚。不知道大家一说到青春期孩子,脑海里浮现的是不是这样的关键词,敏感脆弱情绪多变捉摸不定,像座火山随时爆发?

我最近突然觉得,跟娃相处的画风越来越不对劲。孩子突然有很多看不懂的行为和语言:父母说的话听不进去,极易不耐烦,时不时就怼你;同样一句话,他竟然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生气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不理人;不再是那个跟着父母屁股后面的小娃了,只愿意跟小伙伴玩······

家里有青春期娃的朋友来看看,下面这些表现,你家娃中了哪些?(此处提示,根据心理学上的界定,孩子10岁或者11岁就开始进入青春期。)
 

就连三川老师在女儿小丸子处于青春期的时候,也发出感概,“以前自认为很好很好的育儿方法,到孩子青春期,突然就被颠覆了”。用三川老师的话说,青春期小孩的特点是:意愿上很想做个独立的人,而能力上又做不到。意愿跟能力之间的落差,就会形成“青春期叛逆”。具体表现在你说的我都不听,我自己要做啥我其实也没有想好。
 

说实话,我对于孩子青春期的心理准备多少也有一点,也知道青春期孩子面临着大脑发育、学习成绩、社交、家庭等多重压力,情绪难免不稳定,但当现实中真正的青春期孩子天天扑面而来,亲子关系冲突不断,真的太难了!孩子在家里不听话怼你两句也就忍了,有时候看到青春期孩子极端行为,跟父母吵架离家出走的、跳江,难免心里一紧。
 
热播剧《小欢喜》里英子患上抑郁症,甚至在高考前崩溃到要跳江,根本原因是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母亲高压控制欲的激烈冲突。

青春期,父母要怎么做呢?

我喜欢到书中寻找答案,借助研究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的大脑来获得启发。我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本最新看到的《青春期情绪密码》,它根据最新心理学、脑科学研究成果,打破对青春期情绪的常规认知,最让我惊讶的有三点:

第一,青春期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比五岁以下的孩子还要高,是不是很惊讶?
第二、父母千万不要被青春期孩子激烈的情绪表象迷惑,与他们对抗,很可能就把他们从你身边推远,他们此时最需要的是你能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情绪,管理情绪;
第三、从更长远来说,帮助孩子了解情绪,学会调节情绪,就是在帮助孩子发展真正的情感力量。这不仅关系到孩子在青春期阶段能否蓬勃成长,也关系到孩子成年之后的情绪处理模式和心理健康状态。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既不能“躺平”不管,也不能瞎管,而是要了解孩子大脑发育的特点,用科学的方法跟孩子一起面对。

作者丽莎·达穆尔也很厉害,毕业于耶鲁大学,是美国著名青少年问题心理专家,美国心理学会思想领袖。这本书因为前沿、反常识的研究成果一出版即登上美国亚马逊“青少年心理学”排行榜第一名,方法非常值得借鉴。

以下来自《青春期情绪密码》里的内容。
 

一个硬核事实:

青春期孩子大脑正在进行重新布线,且速度是成年人的四五倍



心理学家将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幼儿期,从出生到5岁,特点是非常情绪化。幼儿期之后,从6-10岁,是一个潜伏期,超强的情绪处于休眠状态。孩子往往是情绪平稳、也非常有趣。10岁或11岁左右,潜伏期让位于青春期,一直处于安静状态的强烈情绪咆哮着回来了。
 
当五年级的孩子突然不愿意拥抱,希望有更多的隐私,并对被称为“可爱宝贝”或者任何以前可以接受的亲昵用语非常反感,许多家长都非常惊讶。这就是进入青春期的表现之一。
 
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的开始时间定为10岁、11岁,甚至在青春期的外在特征变得明显之前,青少年的大脑已经开始进行重大的生理改造。
 
如果能到青少年的大脑中参观,会发现那里正在进行一项巨大的重新布线工程。将儿童的大脑改造成成人的大脑需要增加大量的神经元——它们是负责在大脑和身体中传递信息的高度专业化的细胞。青少年形成神经元的速度是成年人的四到五倍,同时,它也在减少未使用的神经元——这个过程被称为“修剪”,速度是生命中任何其他阶段都无法相比的。

这种改造让青少年的大脑比以前更快、更强大、更有效。一直到24岁,青春期开始的神经系统变化才最终完成。
 
但这种重大的改造并不是均匀进行的。13岁时,青少年大脑中的情感中心升级,因此能够打败相对较弱的负责思考的中心,后者还需要几年时间才完全成熟。这种神经系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青少年很容易情绪不稳定。研究结果现实,情绪强度在13岁、14岁左右达到顶峰,然后慢慢减弱。
 
这个阶段,心理学家称之为“分离-个体化”阶段。如果重新命名,我更愿意叫它“当父母变得非常讨人嫌的阶段”或“当你的孩子无法忍受你嚼东西方式的那几个月”之类的说法。
 

一方面,青少年试图变得更加独立,会讨厌父母身上那些与他们正在形成的个性化不相符的部分。另一方面,他们想要努力建立自己的品牌、自我,当我们某个特征跟他们的新身份匹配时,又让他们恼火。总的来说就是,我们所作的一切都令人讨厌。

这就是青少年有时候会跟父母“对着干”的背后原因。父母也不用记仇,孩子情绪变化太快,很可能你还在为某件事生气,他早就忘记了。
 

青春期情绪的秘密



秘密1
青春期情绪健康不是指一直感觉良好,而是······
 
有一种流行的危险观点,就是青少年必须一直感觉良好,才算心理健康。这种信息的广为传播使得父母和孩子陷入这样的陷阱:心情不好是很严重的事,对普通的逆境感到过度恐惧,甚至要去吃药、看医生、找培训机构。其实,糟糕的一天或难熬的一个星期并不一定会发展为“真正的问题”。
 
心理学上对情绪健康的定义是,并不是指时时刻刻都感觉良好,而是对当下的情景有恰当的感受,并能有效管理这些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因为好朋友搬走感到沮丧,这种情绪本身并不需要担心,需要担心的是她用有害的方式来应对痛苦:对父母大发脾气,疏远其他朋友等。这说明孩子没有以适应性的方式管理痛苦感受。
 
我们要弄清,情绪的产生是否有缘由,是否与情景相称。尽管我们不愿意看到孩子哭泣,但确实存在“好的哭泣”。无论是日常经验还是专业研究都表明,一段时间的哭泣通常会让人感到情绪放松。

秘密2
容易激动并不意味着脆弱
 
青少年的情绪化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脆弱。因为他们的情绪非常强烈,父母常常担心他们所看到的情况是心理问题的迹象。
 
其实,父母不用过度解读。
 
首先,青少年在家里的表现往往与他们在外面的表现不同。他们通常在学校、训练中能很好控制自己,以平静和优雅的姿态消化挫折、失望。回到家里,才允许自己崩溃。这是一个很好的机制。当他们知道自己在家里可以展现出缺乏安全感和脆弱的一面,在外的时候就能振作起来,更有信心。
 
其次,青少年也会采取防御措施应对负面情绪。
 
比如建设性地为不想要的情绪找到其他出口,这种防御措施我们称之为“升华”。一个青少年可能会在对哥哥生气时去练习投掷垒球,另一个可能会把她对祖母去世的悲伤用一幅画表达出来。

青少年最擅长的防御策略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外化”。通过让别人,通常是爱他们的父母,来代替自己感受不愉快的情绪。所以父母经常会听到孩子说一些震惊的话,比如很讨厌学校的时候,会说,我明天不去上学了。孩子通过这种防御方式让自己感觉好一点,缓解痛苦。
 
秘密3
适度的负面情绪有助于成长
 
现实中,家长都关心孩子,不愿意看到他们受苦。
 
但困境对情绪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成长。想象一个在学校考试中作弊被抓的青少年。她将不得不因为自己的行为面对痛苦的后果,例如考试得零分,并接受惩罚,或者因为让父母和老师失望而感到内疚。所有这些将帮助她反思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家长需要留意自己是否在设法阻止青少年变得不开心,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我们经常可以预见将要发生的困难,而孩子似乎毫无意识。当我们看到麻烦迫近,就想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孩子,让孩子避开麻烦。尽管我们不希望孩子有麻烦,但这样的危机是年轻人生活中一个有意义的转折点。

 

父母做好这几点,

就是给青春期孩子最大的支持,培养一生的情感能力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帮助青少年避免痛苦的感受,我们应该做的是在他们感到不适的时候,帮助他们处理这种不适,采取管理而非驱逐的方法处理不想要的感觉。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寻找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从不稳定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学会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获得情绪独立的能力,为面对完整的情感生活做好准备。
 
1、让孩子把感受说出来,把对痛苦话题的讨论纳入家庭生活
 
很多研究都表明,把感受说出来可以缓解情绪,减少不适。对大脑的科学监测显示,谈论感受有镇静作用,当青少年向我们倾诉不安时,虽然对痛苦的感受描述听起来很可怕,但并不会增加他们的情绪困扰,相反,还有减轻作用。
 
当孩子向你表达感受的时候,父母要意识到孩子是在用有效的策略帮助自己面对情绪。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分享想法的能力和意愿呢?把这件事纳入日常生活。
 
比如,在家庭晚餐时分享各自的“玫瑰和荆棘”,每个家庭成员描述当天自己遇到的最好和最坏的事情,这种简单的方法有助于理解,每个人都会遇到让他们感到害怕、沮丧、悲伤和焦虑的时候,这是完全正常的。

将对痛苦话题的讨论纳入家庭生活的常规是很重要的,父母有机会展示如何公开谈论自己的困难处境,会对孩子产生榜样的示范作用。不必提供解决方案,而是把与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分享痛苦经历这种行为本身视为一种解决方案。
 
2、会听孩子说话
 
很多过来人会告诉我说,青春期孩子父母要少说话多做饭,其实父母也要会说话,才能帮到孩子。
 
会说话很重要的前提是会倾听孩子。你可能会想,这有什么难的?现实中这一点很难做到。当孩子向你吐槽一件事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立刻告诉他该怎么做?事实是这些建议往往不会被孩子接受。
 

我们很容易认为自己在倾听,其实我们经常在等着孩子说完话,然后就表达自己已经想好的想法。这不是倾听,只是轮流说话。
 
可以跟孩子玩一个游戏。想象你是一名编辑,孩子是记者,他的吐槽好比是一篇记者报道的草稿,可能是吐槽一个令人讨厌的老师,堆积如山的作业,当他讲完,你要为他的草稿提炼出一句话精髓。
 
我的女儿有一次抱怨学校剥夺了社团、游戏、玩乐的时间,却依然有讲座和补习,我听完了总结说,“听起来学校现在只提供蔬菜,完全没有甜点。”她听了很喜欢,感觉好多了。
 
专注倾听会让孩子感到我们理解他,不是不停给出建议,而是提供专注稳定的陪伴,并且他也不用对这种负面情绪有什么压力。
 
3、帮孩子打破沉默
 
这样的对话可能很多父母都很熟悉:

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还行。
今天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吗?
没有。
······
 
让青少年谈论内心感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记住,青少年,尤其是沉默寡言的孩子,最讨厌被人当场逼问。因此,千万不要直逼焦点问题。
 
一、避免直接提问。
与其问,“你对新教练感觉如何?”不如间接问,“大家对新教练评价如何,喜欢他吗?”通过表达与自己感受相近的情感,会有利于你们对话的进行。
 
二、一起做其他事情的时候问,或者用短信的方式。
虽然我们总会想象其他父母与他们的孩子围坐在餐桌旁促膝长谈,但实际上这种场景非常少见。

可以在一起开车出门或者散步的时候,进行一些不设防的谈论,减少孩子的压力。或者使用微信、短信、邮件、手写信件等方式。
 
三、孩子对情感的反应需要时间。
“你今天上美术课了吗?”跟“你今天看起来不高兴,发生了什么事?”然后迫不及待等待答案,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后者是有关情感的问题,孩子可能需要时间先消化这个问题,孩子的思考速度也不一样,可以在问题和回答之间留出一定的空间,“你随时可以找我聊”。
 
4、终极大招,让孩子找到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
 
为什么要让孩子找到感觉良好的事?

孩子通过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可以以自己能掌控的方式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这种自我感觉有助于他们建立个人角色。当他们发展出技能和兴趣,独立身份逐渐成形,慢慢形成独立于父母的个人意识,形成稳固的自我价值感,更容易度过艰难、多变的青春期。
 

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觉不是简单告诉孩子有多特别或者重要,而是孩子自己能经过努力获得成就,以及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第一种方法是为他人服务。比如可以照顾弟弟妹妹、宠物,参加社区志愿工作等。
 
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可能很脆弱,考试失利,输掉比赛都会让他们情绪失控,当孩子觉得自己有用,注意力会被拉到外面的世界,暂时不再操心自己的麻烦和缺点,往往也会从悲伤中脱离出来。
 
第二种方法是,追求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重要的,不是为分数、成绩、大学申请而做的事情,也会从中受益。比如画画、打球,当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学习某种技能、工艺时,就能发展出牢固的自尊。

为了在中学阶段保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小学高年级就拥有可靠的自尊心来源。当孩子感到自己有用,感觉良好,就更容易有成就感和韧性。


书里有一句话说,“你的情绪是由家里心情最糟的孩子决定的。”是不是很真相?了解孩子的情绪,是处理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尤其在青春期这样一段特殊又极其重要的阶段,父母要重新理解、认知情绪,明白情绪的价值不是一直稳定,本质是一种信息,是孩子生活状态的报告,通过这些信息,有意识有方法地支持孩子,陪伴孩子度过这段关键的人生道路。


点击进入小程序下单这本书,
可以看更多关于青春期情绪的秘密


 

小羊 / 编辑

瑞丹 / 值班编辑



欢迎加入童书妈妈全支持社群
我们抱团取暖,共同成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童书妈妈三川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